明清时期,我国的工艺雕刻经历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段都达到了高峰。华丽的雕刻装饰,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时尚”,雕梁画栋的建筑、雕花满布的家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当时的一些官僚、文人也参与设计建造园林住宅,营造步移景移、曲径通幽的情趣,热衷于“一波三折”以及“奇、曲、透、瘦、漏” 的意趣追求。在建筑装饰、家居陈设中将宫廷装饰和民间造型样式,以及文人墨客追求的诗情画意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变幻、独特的装饰风格。
透雕工艺无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镂刻功夫上都表现出意蕴的醇厚与技巧的高难。那些体现儒、道、释三教的故事以及戏文传说的题材,雕刻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且许多雕刻纹饰都有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含义,或是岁寒三友松、竹、梅,或是祥云蝙蝠迎福祉,或是灵芝仙草祝长寿。纹饰结构有几何形、自由形等多种图案样式。能工巧匠们能够巧妙利用形象的轮廓线条,如云纹、水纹、缠枝纹、回纹,通过翻转扭动,将画面串连衔接,构成连绵不断、层次丰富、变化多端、尽显工艺的立体画面。透雕工艺对制作技巧、制作材料、甚至环境布置和整体效果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务必呈现出繁复与精美。这种设计与工艺上的高端体现,让人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多了一份欣赏与炫耀。
“透雕”工艺将繁缛复杂的雕刻追求推向了高峰,它所表现出的工艺感与空灵感,是雕刻工艺顶端致尽的表现结果。这种“复杂的线形”与“密集的空洞”构成的特殊效果,给人以鬼斧神工般的精致感,在审美效果上也是成功的,折射出中国人对工艺精致与空灵变幻的喜好。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错彩镂金”与“初发芙蓉”。一是追求“雕缋满眼”的繁华,一是欣赏“自然可爱”的清雅。可以说那些“雕花楼”、“拔步床” 等雕刻是对繁复瑰丽的追求,将手工表现推向了极致,许多优秀雕刻工艺,给世人留下了阵阵的惊叹。可以说那是沿着中国传统的审美发展的脉络,以一种柔弱扭曲的方式体现了对心物交融,移情自然、表现自然的追求。
然而过份繁杂的雕刻装饰,同样也受到一些文人的反对,由此提出了“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的主张(李渔《闲情偶寄》)。繁琐的雕刻很容易停留在平庸的堆砌和琐碎的处理上,满足于过多的工艺雕琢,而缺乏必要的概括和提炼,导致艺术神韵的缺失,难免流于匠气和俗套,给人以工艺技巧的欣赏,却远离了精神实质的追求,容易将雕刻引入歧途。可以看到清代以后的雕刻技法和题材的多样性大大丰富了,同时也能发现在表面精雕细琢的背后,流露出艺术性的薄弱与缺失。
凡本站注明“来源:紫云轩”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等),均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